醫者仁心。
生活中,每個人、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。
解除病人痛苦,挽救病人生命。特殊時期,他們負重前行、馳援抗疫前線,成為最美逆行者。
他們的一舉一動,都在傳遞著正能量。
他們的美德,都值得弘揚。
他們就是——泉州好醫生!
閩南網9月18日訊(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見習記者 洪泓源 文/圖)
對鄭敬陽來說,時間永遠不夠用。
坐門診、做手術、做氣管鏡……他的工作,永遠比生活滿。談及堅守了30多年的崗位,這位兒童呼吸領域的專家說,醫生不單單是一份工作,既然選擇穿上這身白大褂,就要盡力幫別人解除痛苦,為生病的孩子守護一片呼吸的藍天。
人物名片
鄭敬陽,1969年出生,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主任?,F任福建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副組長,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氣管鏡協作組委員,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肺功能協作組委員,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兒科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、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幼微創專業委員會兒童介入呼吸病學學組委員,泉州醫學會兒科分會常委。
專業特長:兒科呼吸道疾病,尤其是支氣管哮喘、反復呼吸道感染、慢性咳嗽及呼吸道罕見病等,率先在本市開展小兒軟式支氣管鏡檢查治療技術,對兒童氣道異物、先天性氣道異常、難治性肺炎、肺炎肺不張者治療效果良好。2011年在新疆昌吉洲昌吉市第二人民醫院援疆工作三個月。參加了多個全國或國際性多中心的科研課題,先后2次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得泉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,3次獲得泉州市科技項目立項資助。
堅定的從醫之路
多年后再回首,鄭敬陽的這條從醫路,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定。
1969年,他在泉州出生,母親是基層衛生院的醫護人員。每個寒暑假是鄭敬陽最快樂的時光。他跟著母親到衛生院上班,看著她給病人止血、縫針,印象很深刻。母親對醫療這份職業的熱愛,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他。
這個從醫的決定,母親很支持,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生??忌细=ㄡt學院臨床醫學系后,鄭敬陽才真正發現醫療是一份非常艱辛的工作。
1991年,他畢業分配到泉州兒童醫院。當時,泉州市兒童醫院剛成立不久,臨時院址在市區溫陵路原泉州市中醫院大樓里,一樓是門診,七樓是病房。沒上兩個禮拜的班,鄭敬陽就接到了“特殊”任務。
位于豐澤街的正式院區正在建設、收尾,他被抽調過去,白天負責后勤和裝卸工作,幫忙運送器材、安裝病床,種花澆水,晚上還兼職當保安。
預約號很緊俏的醫生
1992年元旦,醫院搬遷到豐澤街,他才正式開始了醫生的生涯,在各個科室輪轉成長。1996年,鄭敬陽真正成為了呼吸內科醫生。
在業界,兒科通常被叫做“啞科”,因為生病的孩子大都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癥狀,這就需要醫生有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經驗,呼吸內科亦是如此。
從前,呼吸內科比較不被重視,診治的范圍主要以普通肺炎為主。兒童醫院的呼吸內科因為先后引進哮喘GINA治療方法、兒童軟式支氣管鏡診療、兒童呼吸睡眠監測等,在提升專業治療水平的同時,也逐漸獲得了家長們的認可。
如今的呼吸內科已經變成熱門科室,醫院的預約平臺每周放一次號,鄭敬陽和團隊的預約就診號,剛放號就沒了,立馬被家長們預約完。作為科室負責人的鄭敬陽,工作節奏忙碌,遇到急癥手術,不管是夜里幾點,他都會隨時到位手術。
能救命的兒童支氣管鏡
2012年,泉州市兒童醫院最早在泉州開展兒童軟式支氣管鏡治療。
別小看這個非常細長的支氣管鏡,它救回了很多孩子的生命。這個軟式支氣管鏡能深入到兒童氣管、支氣管、肺部,能診斷能治療,還可快速且安全地取出卡在氣道的異物。每年,都有來自福建各地以及外省的醫護人員,到泉州市兒童醫院呼吸科進修學習支氣管鏡。
為了提高自身醫療水平,鄭敬陽在福建醫科大學獲得了免疫學碩士學位,還先后在北京首都兒科研究所、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、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修學習。目前,他所在的團隊有近40位醫護人員,其中包括13位醫生。他和科室的林印濤主任均曾到新疆昌吉洲昌吉市醫療援疆;他和科室的曾麗娥副主任醫師均為全國兒科支氣管鏡委員,科室團隊熟練掌握著兒童軟式支氣管鏡這門技術,用支氣管鏡挽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。
門診里特殊的異物展
每個卡在氣管的異物,背后都有一段故事。
在兒童醫院的呼吸內鏡中心,鄭敬陽和團隊處理了很多棘手難題。
有個四五歲的小女孩,牙齒松動,讓爺爺幫忙拔牙,沒想到牙齒拔起來后彈進了氣管里;小女孩嘴里嚼著咸梅,因看到奶奶摔跤受驚嚇,一激動把咸梅核卡到氣管里……這些從孩子們氣管中取出來的物品五花八門、千奇百怪,常見的還有花生粒、瓜子、橙子核、鰻魚骨、卡紙等,還曾取出過半導體燈泡。
雖然用支氣管鏡手術取出過很多次異物,但每當遇到異物被順利取出時,手術團隊都還會歡呼地舒了口氣。這個呼聲,就意味著他們的工作又幫助了一個孩子。
鄭敬陽他們把這些異物都收集了起來,專門在醫院主任門診大廳弄了一個特殊的氣道異物展。這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又充滿風險的小物品,吸引很多家長的目光。
他說,兒童軟式支氣管鏡介入治療是呼吸內科的主要特色和核心技術,預防勝于治療,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,減少誤吸事件的發生。孩子,總有照顧不到的時候,家長要特別針對1到2歲的孩子多留個心眼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把各種東西往嘴里塞,有的又在學走路,很容易將異物吸入到氣管里。諸如花生瓜子等堅果類的食物,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盡量少食用整粒的堅果樣食品,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打鬧、奔跑,最好是坐下來吃。一旦出現了情況,要及時就醫。
希望每個患兒都變好
早前,有個肺炎孩子從安溪轉院過來。起初,孩子的父母以為沒有大礙,就沒有及時送孩子就醫。耽擱了一段時間后,不想孩子的病情加重,這名孩子的肺部整個變成白色,轉運到兒童醫院的ICU。鄭敬陽和同事們診斷孩子為塑型支氣管炎,及時用支氣管鏡從孩子肺里面取出了塑型痰栓,幫他轉危為安。
呼吸內科,鄭敬陽還接觸了很多呼吸過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孩子。
他說,這類群體都很聰明,大部分哮喘孩子的發病都跟過敏有關系,對外界的刺激都比較敏感。在閩南地區,一些哮喘的孩子經過或者去到寺廟,聞到煙霧,氣管可能都會受到刺激而發生哮喘。他常跟哮喘的家長們開玩笑說,哮喘孩子有個好消息,有個壞消息:哮喘的孩子容易生病家長難帶,但他們在智力、讀書方面都很有天賦。
跟孩子們打交道,心態也變年輕了。這些孩子精靈古怪的,也給他帶來很多樂趣。
“每天最欣慰的是,就是看到生病的孩子們逐漸康復。”鄭敬陽說。